1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精耕细作的重要 D.生产效率的低下 2 .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 .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 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C .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 3 .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4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并对应相应的颜色,也称为“颜色革命”。“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 A .倡行仁政,以德治国 B.阴阳五行,变化有常 C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政权统治,合法正统 5 .(2018·合肥二模)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 A .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B.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 C .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 D.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6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社会思潮,它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穷极宇宙人生的哲理。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魏晋玄学 A .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 B .背离了孔子儒学思想 C .主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 D .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 7 .“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 .政治混乱,货币不一 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 C .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8 .(2019·昆明一中摸底)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 .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 .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9 .(2019·广西百校联考)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0 .(2019·“江淮十校”联考)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 .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 .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D .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