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2、 充分体现雅典平民参政权的民主机构是( ) A.战神山议事会 B.四百人议事会 C.公民大会 D.公民法庭 3 、 春秋时管仲改革中最易推动社会形态转变的是 ( )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B.对政治的改革 C.对军事的改革 D.“相地而衰征” 4 、 商鞅 “为田开阡陌封疆”对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 A.促进了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 B.使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 C.小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D.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 5、 随着欧洲宗教改革的进行,从 16世纪20年代开始,天主教内部也进行了改革,清除内部积弊,强化宗教裁判所等。天主教内部改革的实质是( ) A.放松对教徒的管理 B.维护天主教会的统治 C.缓和西欧阶级矛盾 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6、 穆罕默德 ·阿里于1805年登上了埃及的最高政治舞台,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但不包括( ) A.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 B.马木路克控制着国计民生 C.西方列强对埃及虎视眈眈 D.农民对阿里政权极度不满 7、 史学界对穆罕默德 ·阿里的改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列有关阿里改革的评价,与事实明显相悖的是( ) A.阿里通过改革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 B.阿里改革解除了地主对广大农民的封建剥削 C.阿里改革使埃及主权在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 D.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8、 西欧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 ) A.为资产阶级夺取了教会的土地财产 B.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王权 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D.促进了欧洲的民族意识 9、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 A.遏制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B.整顿了埃及的社会秩序 C.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D.促进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10 、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11、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12、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因为 ( )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2农奴得到土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广大农奴不再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4动摇了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 A.1234 B.234 C.134 D.124 13、 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近代化的措施不包括 ( ) A.阿里采用西方机器大生产发展军事工业 B.阿里聘请外国专家到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 C.阿里规定各部部长和各省省长都由他亲自任免 D.阿里聘请法国等西欧国家的军事教官,为埃及培养新型军官 14、 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在此前后,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如下表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1868~1875年日本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一览表 年份 1868年 1871年 1873年 1875年 地税 6.1% 51.2% 70% 80% A.1868年,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制无相关性 B.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农民出高价购买份地 C.1875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对外扩张的结果 D.税改所获资金,为政府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条件 15、 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 ) 1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3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4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A.1234 B.234 C.124 D.134 16、 明治维新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最有力的措施是 ( ) A.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B.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 C.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D.修建铁路,开办工厂,发展外贸 17、 学者张兴仪在论述某国改革时说,它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它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它引发的各种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该改革是( ) A.英国议会改革 B.中国戊戌变法 C.俄国农奴制改革 D.中国洋务运动 18、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马丁·路德这段话旨在( ) A.否定神的重要性 B.肯定信仰的权威 C.抨击专制制度 D.强调“道”的重要性 19、 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考试 2 0、 在工业革命大潮直接有力的冲击之下,穆罕默德 ·阿里对埃及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进行改造,能体现这一改造的措施是( ) A.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盗匪 C.坚决打击马木路克割据势力 D.创办第一批近代工厂 21、 日本明治元勋福泽谕吉强调说: “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 ) A.殖产兴业政策 B.文明开化政策 C.废除了旧体制 D.进行军事改革 22、 下列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是由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 C.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 D.是对农民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 23、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反映了哪一阶级(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 A.地主阶级改革派 B.民族资产阶级 C.开明地主阶级 D.农民阶级知识分子 24、 “在21世纪初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 ) A.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 市易法 25、 变法维新的呼声早在 19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酝酿,但到了甲午战争以后,它才发展成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社会条件不包括( ) A.“瓜分狂潮”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揭竿斩木”的农民运动初现端倪 D.“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进展缓慢 26、 有学者在评论近代历史时说: “(在一定意义上说)皇权的存在并不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如果协调得当,皇权甚至可能会成为民主政治的保证力量。”由材料可知该学者( ) A.对改良作为政治现代化途径的肯定 B.认为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并非对立 C.否定革命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D.排斥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制度 27、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影响了下列哪些事件( ) 1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2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3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4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13 B.24 C.124 D.1234 28、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康有为要求让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维新派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29、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 ( )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 30、 有人说康有为是 “跪着造反”的典型,主要指康有为( ) A.主张维新变法 B.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C.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变法 D. 依靠清朝官员支持组织强学会 3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 ) A.改变单一集中的模式 B.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C.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D.改变所有制形式 32、 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 1984年前后。这一年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 33、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两句话,它最有可能出自于( )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 C.《民报发刊词》 D.《敬告青年》 34、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 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 A.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35、 下列关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都是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B.都只是解决农民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的问题 C.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D.前者解决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后者解决分配方式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