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接收中等职业学校、高校学生实习的,应当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
A.教育和培训
B.操作规程
C.规章制度


A.教育和培训
B.操作规程
C.规章制度
一带一路中的中印关系
概述
2017年五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与会者囊括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30多个国家的代表,另外还有70多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即使与我国存在领土主权争议的菲律宾、越南,与我国长期不和睦的美日韩都相应的人物或代表团出席会议。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样一项惠利各国、使得各国能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倡议唯有印度始终保持着冷漠的态度对待“一带一路”倡议,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中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南亚地区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印度的消极态度甚至是消极抵制必然会给“一带一路”在南亚的建设带来消极影响,由此可见,中印关系及中国对印政策选择将决定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正确处理中印关系虽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其实也可以“简而概之”,即“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正确处理中印关系的必要前提,即正确认识印度在中国对外战略领域中的地位。“三个基本点”则立足于中印关系中存在的分歧,从分歧入手寻找正确处理中印关系的因素。具体来说,这三个基本点是从双边层面、地区层面和全球层面上来论述的。
“一个中心”
长期以来,不论是高层决策层、战略学界还是中国民众都没有把印度放在对外领域的重要位置,甚至可以说是将印度边缘化了。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首先,历史上,中印两国都是亚洲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开始了相互交往。但是在古代交通技术极不发达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主要以陆路为主,而高大且绵延不绝的喜马拉雅山脉横隔在古代中国和印度之间,成了阻碍其深入交往的最大障碍。辅佐成吉思汗的重臣耶律楚材曾他在诗中写道:“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争。,这不仅仅说明地势险要使得军事征服西域十分困难,也足以表明地势险要使得古中国难以与西域国家有着深入交往。所以中印之间僧人交往居多,官方交往少而且交往的主流主要集中在文化领域。至近代,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印交往是被割裂了的,此时的中印关系处在一段空窗期,因为英国将印度完全殖民地化,印度的外交政策、对外关系完全掌握在英国国人的手中,而中国此时也处于内忧外患的时代。因此,中印关系交往的时间之长并没有决定其交往的深度,然而交往的深度却能极大的影响印度在中国对外领域的地位。当代中印关系则始于独立后的印度和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这一段时期中印既不是全面互信、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伙伴,也不是危机四伏、冲突频发的敌人,再加上两国经济上互相依存度较低,中印关系中的这种“中间状态”使得印度在中国的“存在感”始终很低。这种处在“中间状态”的国家间关系看似符合所谓“中庸之道”,使得我们对对方国家了解、研究甚少,对高层领域来说极易使得我们在与对方发生冲突之时,无法理解对方战略意图甚至误判造成新一轮的冲突升级;对较低层次领域来说则极易点燃民族主义情绪之火。
由此可见,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印度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从长远来看,中印关系将会是仅次于中美关系的一对最重要的关系。这表明,中国要把印度提到中国国际关系战略水平确切一点说,中国首先应该加深对印度的研究和认识,从前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都是美国,因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或多或少都与美国有关。然而印度作为一个从长期被殖民历史中解放出来的国家,是坚持实行独立的对外关系政策并且在国际上努力争取自己独立话语权的,这很难使其成为美国或者其他大国的附庸,因此我们会发现中国在处理与印关系时很难看到中国的战略意图,对印关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准确定位,而这实际上与中印两国目前在国际体系中迅速崛起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
双边层面上的中印关系
双边层面上的中印关系主要在于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但是不同于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从官方立场和声明来看,西藏问题因印方正式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已解决,只不西藏问题过依然是印方拿来试探中国底线的一个工具。
相比西藏问题,边界问题则更为复杂。中印边界问题其实质是英国殖民者遗留下来的问题。先说藏南地区,藏南永远是中印边境最热的话题,提到它就不得不提到麦克马洪这个人。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他在划分这段边界时是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作为主要依据的。然而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又或是政治因素的考量,麦克马洪在划分中印边界时这条分水岭选的并不是很正确,因此也为日后中印边境冲突埋下了祸根。现在分析中印最后的交锋处——西线,也就是阿克赛钦问题。西段形势最为复杂,并不仅仅是阿克赛钦的归属问题这么简单,事实上西段问题和克什米尔问题密不可分,或者说它本来就是克什米尔问题的一部分。关于阿克赛钦,比较客观的说法是这里原来是一块无人区,无论是西边的拉达克还是东边的西藏政府都对它缺乏兴趣,以至于当初有个英国人到达这个盆地以后认为自己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按照谁发现谁占有的原则,这块土地被当然的划入了大英帝国的版图。而阿克赛钦对于中印两国都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对印度来说如果失去这个盆地,印度也就失去了将国防线推至昆仑山的梦想。而中国更不可能容忍印度在自己的国防线上获得这个突出部,失去了阿克赛钦,中国将失去从新疆进入西藏的通道,即使绕着走也将直接受到印度威胁。因此这也是1962年中印边界争端问题集中所在。但尽管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以我方胜利而告终,打击了印方侵略我国领土的嚣张气焰,但是中印边界依然存在争议并没有完全划定界限,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争摧毁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印所积极构建的政治互信基础。
那么,中印历史遗留问题究竟在双边关系中处于什么地位?事实上需要明确的一点是60年代初的中印双边关系的恶化表面在于边界问题,但实质是印方欲在此地区扩展其利益的的后果。中印两国边界虽从未正式划定过,但长时间以来两国并未发生正面冲突,两国在长期和平中其实已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习惯的边界线。因此,可以看出边界问题虽然是中印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但是却不是影响中印关系走向的根本因素。边界问题在两国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其实可能降低,换句话说,推动中印关系发展的前提并非要解决边界问题或在两国间划分出明确边界线,这是不现实的,但是边界问题完全是可以在两国共同努力下得到有效控制而不成为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绊脚石。
地区层面的中印关系
在地区层面上,中印关系的最大问题是所谓巴基斯坦因素,其根植于印巴关系的零和性和冲突性。南亚地区像大多数其他后殖民地安全地区一样是典型的冲突形态结构,从安全复合体理论角度看,它是一个根源于印巴间相互安全化的两极结构。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47年诞生之初就相互争斗,印巴间的敌对引发了三场战争(1947年-1948年、1965年和1971年),而战争留下的争斗阴影因印巴无法从根源上解决矛盾而持续存在。因此,印巴关系比中印关系更具有不可调和性。正如美国学者所说在中印巴互动关系中,印度事实上被降格为一个主要与巴基斯坦一争高低的地区性国家,而不是与中国竞争的大国。
因此从地区层面上来说,地缘因素一直是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三国互动中零和性质凸显的最重要原因。不同于往日美国或者俄罗斯在印巴争端中可以“选边站”或者采取平衡政策,中国在处理对印巴关系时相较于美苏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安全环境和困局。长期以来,印方对中国和巴基斯坦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和在一些敏感问题上,中方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感到十分难以接受,其结果就是在中巴关系协调稳定发展的时候,中印战略互疑却不断加深。随着边界问题的影响逐渐淡化,巴基斯坦因素应会是处理中印关系中极为艰难的问题。
全球层面的中印关系
在全球层面上,主要关系到双方如何看待对方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合作共同崛起的问题。今年金砖峰会期间,习主席和莫迪总理两位对于中印两国如何看待对方所发表的言论特别能反映出全球层面上的中印关系。莫迪总理说:“双方不应视对方为对手。”而习主席则说:“印方要正确、理性看待中国发展。”长期以来,中印两国虽同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强大力量,中国的力量和在国际体系的地位显然要高于印度,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印之间力量对比更加明显,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印度在实现全球性“大国梦”的路上一直将中国视作“假想敌”,认为中国视印度为对手,而其实际上是印度没有正确看待中国的崛起。当然,中国也应重新认识印度对于中国的意义。
中印两国同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在国际社会中也有很多利益,面对发达国家主导地位,两个发展中大国在很多全球性问题可以找到许多共同立场。就拿中印两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利益来说,众所周知,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现代地缘政治的本质特征,而印度洋位于世界海权体系的中心位置,尤其在其北岸的世界资源政治中心使得印度洋成为近代以来世界霸权争夺的核心目标。印度人声称“印度洋是印度的大洋”不是因为印度洋真的就属于印度,而是印度,这个存在于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中心海区并拥有巨大版图的国家,其安全状况取决于印度洋的安全状况。然而数百年以来,印度洋没有周围国家关心的中心议题,无法使他们团结在一起,因此在印度洋地区还没有形成由一组国家因首要安全问题而十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区安全复合体,而根据巴里·布赞的说法印度洋实际上只是几个“Regions”的集合。这一情况就使印度洋很大程度上只是为那些前往其他地方的各国穿件充当不同航线的交叉路口或者是印度洋地区之外的大国的利益博弈的场所。
现在,美国军事力量已压入印度洋北岸,而俄国力量随着苏联的解体而衰落,因此在印度洋地区美国不断拉拢印度以孤立中国,当然,印度从与美国的合作肯定能起到遏制中国的作用和获得更多的资源。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如同苏联一样倒下,美国下一个打击的目标必定会是印度,没有哪个以印度洋为核心利益的西方大国能容忍这样一个体积庞大还拥有核武器的国控制此区域。而对印度来说,其内部还孕育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由此可见其未来安全将极大依赖于中国的发展。从中国方面看,印度在印度洋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的安全,同时,积极发展与印关系对于维护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利益也极具价值。正如有学者所说的一样,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扩展与中国的台海统一及在西太平洋主权海域制海权扩展对印度和中国均匀积极的互补利益。
不仅仅只是在印度洋区域,在改变现有的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体制方面,中印两国也具有共同的重要利益。尼赫鲁曾评价到:“如果中印两国关系处理不当,不但对双方产生产生影响而且对亚洲也有重大影响但是好处却落在他国。”而邓小平也曾特别强调过:“只有中印两国都发展起来了,真正的亚洲世纪才会到来。”
综上所述,正确处理中印关系既要看到中印双方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也要看到双方关系中的长远利益所在,而构建稳定、积极的政治互信则是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中印安全关系、经贸关系以及民间关系都将以此为基础。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印双方应本着理性与合作的精神来应对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即避免过度夸大两国间历史遗留问题而着眼于扩大双边关系的积极因素从而真正落实“与邻为善”的目标方针。
下列不属于阻碍中印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
经济依存度低
B .
阿克赛钦问题
C .
巴基斯坦因素
D . 喜马拉雅山横亘于两国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