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 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改革( ) A.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 B.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 C.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 D.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2.在梭伦改革中颁布的《解负令》规定,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解负令》的颁布( ) A.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 B.冲击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C.推动奴隶制度走向瓦解 D.解放了雅典的奴隶群体 3.梭伦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雅典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因为( ) A.梭伦改革没有触及时代的主题 B.梭伦在改革中推行“中庸”原则 C.梭伦站在贵族立场上推行改革 D.梭伦缺乏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 4.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 A. 推广精耕细作 B. 推动社会转型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改变地租形式 5.《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商鞅( ) A. 主张立法为民 B. 强调有法可依 C. 关注法律实施 D. 重视赏罚并重 6.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7.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 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这些变革意在( ) A.强化血缘亲疏关系 B.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C.构建官僚等级秩序 D.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 8.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 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入秦后说动了秦孝 公,当上了秦的大良造。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转型加速 B.贵族政治没落 C.改革变法兴起 D.诸侯争霸激烈 9.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 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10.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从材料中可以判断,此社会现象是( ) 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11.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12.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该诗句表现了作者( ) A.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B.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C. 对北宋孱弱的愤懑 D. 对北宋改革的迫切 13.王安石在向宋神宗呈送的《言事书》中说:“汉之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而所在郡国,未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他是要说明( ) A.农民起义具有很大的威力 B.汉唐的灭亡是由于发生了农民起义 C.避免农民起义是不现实的 D.统治者不改革就会重蹈前朝的覆辙 14.叶坦的《大变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则认为: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民不益赋而国用饶。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 ) A.减节冗费 B.合理用人 C.增加税赋 D.增加生产 15.“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基于这一思想,阿里改革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 A.发展机器生产 B.保护民族工业 C.加强中央集权 D.发展军事力量 16.1857年,足足建了27年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完工,穆罕默德·阿里于1849年卒后葬此,故清真寺以其名命之。这一史实最能说明穆罕默德·阿里( ) A.使广大人民得到最大的好处 B.得到了埃及广大人民的支持 C.对埃及社会影响极为深远 D.使社会各阶层都获得了好处 17.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 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 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 说明( ) A.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 B.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 B.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 D.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人 18.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先后撰成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等人的小传; 1904年,又采集春秋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中,“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 模范者”凡七十八人,编纂成《中国之武十道》一书,作为学校的教科书。梁 启超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教育事业 B.臧否历史人物 C.提倡民族革命 D.宣扬民族主义 19.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自南宋开始,王安石变法遭到彻底否定,其新学也遭到批判。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 A. 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 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C. 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 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20.15世纪,天主教会之所以阻碍社会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 ) A.它是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它占有欧洲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 C.它在欧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D.具有等级森严的教阶 21.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显著特点是( ) 1国王自上而下推行改革 2建立了民族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 3改变了天主教会的教义、制度和仪式 4改革中发生了宗教战争 A.12 B.24 C.123 D.1234 22.“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 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 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23.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 ) 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 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A.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24.列宁说:“1861年2月19日,是俄国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开端。”这句话肯定了沙皇( ) A. 彻底废除了俄国农奴制 B. 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C. 巩固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D. 提升俄国人民生活质量 25.1861年俄国改革前,工业资本家雇佣的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些现象反映了农奴制度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影响是( ) A.自由劳动力缺乏与国内市场狭小 B.自由劳动力与国内资金的缺乏 C. 国内资金缺乏与科学技术的落后 D. 国内资金缺乏与国内市场狭小 26.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兼有本国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27.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培理的舰队......在江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这里所说的“灭亡”和“唯一”是指( ) A. 亡国的命运∥确立天皇统治实现独立 B. 被殖民命运∥脱亚入欧实现政治民主 C. 亡国的命运∥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 被殖民命运∥摆脱民族危机跻身列强 28.《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为国家无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协助)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做法律行使之......国家之岁入岁出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每年列入预算。”这表明( ) A. 日本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 B. 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 C. 日本天皇和议会共同掌握行政权 D. 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取得彻底胜利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