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承包人提交的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后,应对进度计划进行认真的审核。()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是
否


是
否
作业: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那三个方面?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中两大革命运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先后形成了?
1.1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分析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本身,而且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曾经提出过把马列主义应用到中国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中央认识到这个问题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事业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在中国的具体化,从而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本来提供的就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要想发挥指导作用,必须结合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其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按照这个道理,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也必须实现中国化。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由于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形势进入低潮。但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随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逐渐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这一重大转折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化”中国的历史课题。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的确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走上了既不同于“本本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苏联十月革命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从预期目标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两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大革命运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经过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积累之后,遵义会议成为飞跃的起点,中共“七大”完成了历史性飞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邓小平理论:第二次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之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飞跃起点,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4.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案例呈现
千年伟人马克思[1]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全球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无疑就是“千年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