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落花生》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做题
烛
1停了一整天的电,月亮升起来了,还没送电来。饭菜虽然端上了桌,屋子里却黑蒙蒙的不能举箸。
2我在桌斗里翻着,居然找到了一截蜡烛,心想:“先吃饭吧,有这点烛,可以到来电啦。”
3火柴“哧”的一声擦燃了,淡蓝色的火焰在烛芯上浮动了下,橘黄色的火苗渐次升高,烛光是温馨的,晚饭吃的也很和谐。长久习惯于电灯的我,偶然来到烛光下,感到别一番情致,尽管没有电灯那么洋派阔气,那么炫人眼目,但它确实安详而温和,沉着而又自信的。
4饭很快吃完了,电仍然没有送来。珍惜着烛的馈赠,挽留着将逝的光明,我一边喝茶,一边借着烛光读书,翻翻新买来的散文选,文章大都名家的旧作,语句隽永是不必说的,其中许多揭示人生妙趣和总结社会哲理的地方颇耐人寻味。叶圣陶先生说,体味生活中的甜味和苦味,“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什么是味呢?像眼前这截烛,本是无生命的,人们却偏偏从它身上品尝“烛泪惜别”的离情,“烛影摇红”的意趣,“西窗共剪”的温柔,“蜡烛成灰”的至诚。物象的偶然,感情的骤发便是生活的味。生活的味总是百尝总鲜,韵味无群啊!
5烛快灭了,刚才还有几厘米的烛,此时已熔成一个火山口的圆圈,烛芯危危,烛影幢幢,幽蓝的光迟迟不肯退去,反更显鲜亮,它在生命的终点上奋博着,是在留恋自己的生活。
6……
7烛光灭了,就有一缕细细的青烟在夜空中冉冉飘升,烛的躯体灭了,它留下什么呢?“蜡炬成灰泪始干”,它为自己的不幸哭了吗?不曾。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照亮了别人,却毁灭了自己。”以个体的牺牲,去换取众生的存在,如果说有泪,那是身先死、业未竟的遗憾之泪,是英雄泪。也许,它从来不曾想过要留下什么。正如千千万万的工人、农民、士兵、教师、服务员一样,只是平凡、辛勤地工作,从来没有想过要留下什么。创造甚多,要求甚少。烛如此,人更应该如此啊!
8不欲留者留,欲留者失。这大概也是辩证法吧!其实,是非的衡量不在于留什么,不留什么。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明带民族英雄于谦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硬骨;共产党人陈然烈士有“留的子胥豪气在”的壮怀;革命老人何香凝在给她丈夫廖仲恺先生的诗中有“劝君莫惜头颅骨,留的中华史上名“的豪情。这些都重在一个留字。留者,与天地同在啊!我们的许多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文艺家们,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呕心沥血的创造,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战场、刑场、案头、实验室、舞台、画室等等,往往是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息之所。在他们失去生命时,精神却永存着,他们不就是人民中一支支光焰夺目的烛吗?
9夜渐渐深了,我缓步走阳台,凭栏眺望,月轮悬在中天,天地间,月光是无处不有的;山野田畴,城郭村舍,都沐浴在一片皎洁的光明中,更有一点点、一团团、闪闪烁烁的灯光,那是使人无限眷恋的人寰,充满着勃勃生气。假如把一支微明的烛摆进这光明的世界中,也许显得太渺小。
10烛是渺小的,然而,渺小并不可怜,可怜的是自卑;渺小也可悲,可悲的是不懂自己的价值。正因为烛懂得自己,才将自己的一点一滴奉献给光明,从一开始就不假思索的工作,即使肝脑涂地任燃烧不止。
11这天夜里,我睡得很香甜,做了一个光明温暖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支光焰熠熠的蜡烛。
(6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