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属于拓展练习,是教材知识的应用与延伸)结合童庆炳的观点,阅读本篇材料后,从下列观点中找出那些正确的答案。( )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理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是为了说明事物之间只具有“相似性”而没有“共同性”,其目的是否定传统哲学中的“本质主义”。他说:“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性’更好的表达式来刻画这种相似关系。因为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也以同样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所以我要说:‘游戏’形成一个家族。”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被视为是对形而上学教条的重大突破。当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即“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来考察文学接受活动时,就会发现,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家族相似”现象。 所谓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家族相似”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会选择和自己性情、爱好、情感、志趣相近的作家或作品来阅读,当阅读与自己相近的作家或作品时,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甚至一种狂热,并形成文学接受中的“共鸣”;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家族相似”同时也意味着,当读者面对一个与自己性情、爱好、情感、志趣不相同的作家或作品时,则表现得很冷淡,激不起阅读热情。 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并非现在才出现的,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注意到了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家族相似”现象。柏拉图在《伊安篇》中就提到了文学接受的相似性问题。当时,伊安是古希腊的一个诵诗者,作为一个诵诗者本来应当能够解读任何一个诗人的作品,可实际情况却是,伊安只有解说荷马的本领,而对于赫西俄德等其他诗人却没有本领解说,对此,苏格拉底问:“你有本领解说荷马,却没有本领解说赫西俄德或其他的诗人,这是什么缘故?......。”对此,伊安也承认,“诗人所用的题材都是一样的”。令人奇怪的是,当“人们谈到其他诗人时,我都不能专心听,要打瞌睡,简直没有什么见解,可是一谈到荷马,就马上醒过来,专心致志地听,意思也源源而来,有许多话可说。”尽管伊安没有说出为什么只能解释荷马诗的原因,但伊安与荷马两个人在性格、爱好、兴趣、感受等方面的“相似性”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柏拉图所讲到的“家族相似”问题在后来的美学家那里又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多方面的论述。这其中,康德的“共通感”和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共通性”就涉及“家族相似”问题;而移情美学的“审美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精神分析批评的“俄狄浦斯情结”、完形心理学的“同形同构说”都不同程度地隐含着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和柏拉图不同的是,当代西方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了文学接受中的相似性问题,也更明确地提出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相似性问题。 康德的审美鉴赏判断也是奠定在“共通感”这个假定前提基础上的。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的普遍有效性,就在于它的共通感。没有共通感,主体的愉快的情感只是私人趣味或经验,无法获得普遍传达,从而也就无法引起共鸣。没有共通感,审美判断就没有一种“理想的范式”。康德甚至明确使用了“相似性”概念。他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说:“我们说建筑物或树木为壮大豪华,或田野为欢笑愉快,甚至色彩为清洁、谦逊、温柔,因为它们所引起的感觉和由道德判断所引起的心情状况有类似之处。” 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都强调解释的客观性,可对解释客观性的诉求又建立在人心理的共通性或共同人性的这一假定上。由于有了这种“共通性”,就保证了解释者和作者可以“心心相通”,从而,解释者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才成为可能。狄尔泰说:“这种‘共通性’的基础经验,贯穿于人对精神世界的整个把握中;在这种基础的经验里,‘统一的自我的意识’和‘与他人同类’的意识,亦即人性与个体性的同一性互相联结起来,这是理解需要的预设。” 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也同样强调相似性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他在1912年发表的《作为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说:“假如有这么一个人,他认为自己有理由忌妒他的妻子,他正在观看《奥赛罗》一剧的演出。当奥赛罗的感情与经历和他自己的感情与经历愈加吻合一致时,他对奥赛罗的处境行为与性格的领会就愈加深刻而完美。”这里,布洛指出了当观众和审美对象具有相似性时,对戏剧的理解要比平常人深刻而完美。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建立在文学接受的相似性上。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既不损害读者内心中的“超我”又和“自我”甚至“本我”相和谐。因而《俄狄浦斯王》和《哈姆莱特》这样的悲剧能感动观众的真正原因就在于这种“俄狄浦斯情结”,不但在俄狄浦斯和哈姆莱特身上存在,在观赏者身上也同样存在。 可以看出,西方确实不同程度地关注过文学接受中的“相似性”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论述,只是没有明确使用“家族相似”这一提法。 中国古代也曾关注过文学接受中的“相似性”问题。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说中就隐含着文学接受中“相似性”问题。按照朱熹的解释,“逆是前去追迎之意”,以意逆志也就是“自家虚心在这里,看他书道理如何来,自家便迎接将来”。这说明,“以意逆志”的基础是读者和诗人之间的“相似性”,只有当读者之“意”和诗人之“志”具有了相似性的时候,“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刘勰则从读者总是带有主观偏好,提出读者和作者的相似性。他指出,“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正因为读者总是带有自己独特的主观偏好,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清代的仇兆鳌则更明确地说明了读者与作者的相似性,他说:“注杜者,必反复沉潜,求其归宿所在。又从而句栉字比之,庶几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历其世,面接其人,而概乎有余悲,悄乎有余思也。” 仇兆鳌这里所说的“恍然如身历其世,面接其人”就是讲读者在接受中要想像具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 可以看出,关于文学接受中的“相似性”问题,古今中外都不同程度地关注过,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论述,这就为今天更好地分析、研究文学接受中的“家庭相似”问题奠定了基础。 (上述资料摘自:张奎志《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家族相似”》,载《江海学刊》,2010年第3期)
A. 这篇材料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与读者之间存在的“相似性”问题 B. 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最早提出了“家族相似性”概念,他是借助于苏格拉底与伊安的对话提出的 C. 不仅西方古代关注过文学接受中的“相似性”问题,中国古代也曾关注过。朱熹提出的“以意逆志”说就隐含着文学接受中的“相似性”问题 D. 如果说“以意逆志”论隐含着文学接受的“相似性”问题、刘勰的“知多偏好”说从读者的主观偏好上提出读者和作者“相似性”问题,那么清代仇兆鳌则更明确地说明了读者与作者的“相似性”问题 E. 本材料所提出的文学接受“家族相似”论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童庆炳关于期待视野形成原因、读者对作品的“还原”、“正解”以及“共鸣”形成的原因等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